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小编 64 0

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宋江起义活跃的水泊梁山,位于今天山东省西部地区。由于黄河泛滥,自汉代以来,黄河就不断发生溃堤决口,冲出河道的黄河水在山东四处泛滥,在山东西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湖泊。到北宋年间,形成了纵贯800余里的水泊梁山。这些湖泊中,芦苇纵横,港汊交错,为宋江等人的藏匿形成了天然的保护。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使得凉山县及其附近地区的确是一片面积巨大的水域,因为从五代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事件,决口点就在滑县、郓城县、澶(属于濮阳市)、濮(属于濮阳市)等地,浩荡的黄河水汹涌而下,淹没了这一片是较为低洼的平原,有专家考证认为水域面积最大的时候,梁山泊曾与南边的巨野泽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巨大湖泊,湖岸方圆800里并不夸张,所以也就号称“八百里水泊梁山”了。

那么那个时候的水泊梁山的面积有多大呢?可能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八百里洞庭湖”这句话,洞庭湖在最大的时候要比现在的青海湖还大,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是洞庭湖的面积还在6000平方公里以上,但现在已减少到只有2500平方公里左右。不过在更早的时期,洞庭湖被叫做云梦泽,最大时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到了西周时期,面积仍然有2万平方公里左右,只是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携带的泥沙逐渐淤平,面积也越来越小了。

北宋年间的宋江起义,确有其事。但宋江起义在两宋年间的农民起义中,并不显眼,无论规模、影响、还是持续时间,都排不上号。

由于北宋末年宋徽宗的穷奢极欲,官僚腐败及天灾人祸,许多农民及渔民破产,这些破产的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北宋统治的道路。位于山东的宋江起义,这是其中的一支。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宋代农民起义

宋江起义活跃的水泊梁山,位于今天山东省西部地区。由于黄河泛滥,自汉代以来,黄河就不断发生溃堤决口,冲出河道的黄河水在山东四处泛滥,在山东西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湖泊。到北宋年间,形成了纵贯800余里的水泊梁山。这些湖泊中,芦苇纵横,港汊交错,为宋江等人的藏匿形成了天然的保护。

宋江率领起义军横行河朔、东京等地,宋朝官兵束手无策,“莫敢撄其锋”。直到几年后,松江部流窜至海州,被时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招募了千名死士,设下埋伏,焚烧了宋江的船只,趁宋江军队军心大乱,趁机伏兵掩杀,将宋江彻底击败,宋江因此投降。

洞庭湖原来是中国第一大湖,为什么现在不是了?

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是一个调蓄湖。在三峡大坝和葛州坝未修建前,宜昌以下的荊江挟带着大量泥沙通过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注入洞庭湖,湖南的湘资沅澧也在洞庭湖相汇。湖南内河丰水期要早于荆江,待荆江汛期到来时,产生倒灌也进入洞庭湖,经过逐年沉淀和淤积,湖底抬高,形成了洲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垦造田,洞庭湖的面积缩小,也因此成为了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

从当年的云梦大泽到后来的八百里洞庭,再到当前的“洞庭河”几千年的洞庭湖演变着实让人惋惜,曾经白居易在《题岳阳楼记》中写到“春岸绿时连梦泽”当时的洞庭湖水波荡漾,春天植物变绿时与洞庭湖连成一片,一望无垠。现如今洞庭湖的水量急剧下滑,别说失去第一大淡水湖的地位,就连太湖、洪泽湖都有超过洞庭湖的势头,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由人再引发了间接的原因。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历史上长江流域居住的人没有黄河流域多,黄河流域才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后来随着我国人口日渐南移,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长江水系聚集了大量人类,人类城镇建设、造田种植都对长江沿岸的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所以长江的泥沙含量越来越多,虽然比北部的黄河情况乐观,但是年复一年的积累,最终使得洞庭湖这一调蓄重要湖泊出现了泥沙淤积,面积越来越小。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另外,翻开地图就可以看出,同为长江流域的洞庭湖与鄱阳湖有一个不同点,鄱阳湖与长江之间有一个狭长水道进行连接,西北处有庐山山脉的阻隔,使得长江与鄱阳湖水道呈相对较小的夹角,长江的泥沙倒灌之鄱阳湖量比较少。而洞庭湖与长江链接处是超过了90度仰角,在汛期长江水极易倒灌进入洞庭湖,更为严重的是,长江有松滋河、藕池河、太平口等泄洪通道是直接通向西洞庭湖的,所含泥沙量甚至比长江主航道还要大,这更使得洞庭湖面积不断淤积缩小。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长江中游因为有洞庭湖的存在,所以在往年汛期时,洞庭湖的蓄洪能力为防患长江沿岸的水灾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近些年,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一直在缩小,如果没有合理的治理措置,未来的洞庭湖就真有可能变成“洞庭河”了,届时“五湖四海”这一成语就要抛弃洞庭湖了。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很简单,一个原因是变小了,另一个原因是原来更大的湖泊不归中国了。

洞庭湖并不是一直都是中国第一大湖的,它的面积也经历了从小到大,然后又从大到小的这么一个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还是很小的一个水泊,当时最大的湖泊估计是彭蠡泽,也就是鄱阳湖的前身。当时长江水从洞庭湖北侧流过,江北就是广阔的云梦泽,长江涨水的时候,江水从云梦泽排泄,泥沙在这里沉积,逐渐淤成了江汉平原。

东晋时期,人们在长江北岸修筑了金堤,从此江汉平原得到开发,成为沃野千里的粮仓,长江水不再从北岸排入云梦泽,云梦泽也逐渐萎缩消失,江水被北侧江堤挡住后,洪水期只好向南排放,这样使得南岸的洞庭湖日渐壮大起来,到唐宋时期,洞庭湖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了,孟浩然、李白、杜甫等都有歌咏洞庭湖的诗篇传世,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也形容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当时洞庭湖分为洞庭、青草、赤沙三个湖,洪水期面积可达6000平方公里。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清初全盛时的洞庭湖

到明清时期,湖水更盛,长江还冲开四个河口进入洞庭湖,使洞庭湖进一步壮大。不过也因为这样,大量的长江泥沙被带入洞庭湖,沉积下来,使湖泊逐渐淤塞,人们在湖泊周边围垦,使得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到清晚期至民国时期,洞庭湖已经萎缩到只有4000多平方公里了,但由于兵荒马乱,政府也无心治理,使得淤积和围垦一直持续。建国后,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之下,洞庭湖的围垦达到高潮,大量湖垸被开垦出来,成为新的耕地,其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湖泊面积日益缩小,到七八十年代,洞庭湖只剩2500平方公里左右,除东洞庭湖还像个湖泊之外,其余的部分完全就是河流的泄洪水道而已。

其实洞庭湖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季节性的湖泊,在夏季洪水期,湖水扩张,达到极盛,到了秋冬枯水期,则水位低落,滩涂裸露,河道纵横。唐代贾至就有“月明湘水白,霜落洞庭干”的诗句,现在的洞庭湖,洪水期湖面面积能达到三四千平方公里,而枯水期则只有几百平方公里,最低记录只有300多平方公里,连巢湖都比不过。

其实中国第一大湖的归谁,除了因自然变化而变化外,也随着国境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在宋代、明代,第一大湖肯定是洞庭湖,不过在唐代、元代、清代,最大的湖泊就肯定不是洞庭湖了,在唐代,第一大湖也许是咸海,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毕竟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唐朝军队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这里。而元代,最大的湖泊也许是贝加尔湖,因为那时俄罗斯还没有崛起,而整个西伯利亚还是蒙古人的领地。在清代,虽然贝加尔湖不再属于中国,但以洞庭湖6000平方公里计算,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的面积都超过了洞庭湖。巴尔喀什湖面积182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当时的洞庭湖,而伊塞克湖面积达6280平方公里,也比洞庭湖要大,而且完全在中国境内,在当时的中国湖泊排行榜上,6000平方公里的洞庭湖只能排到第三。可惜随着1864年10月7日《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签订,这两个大湖就不再属于中国了。

洞庭湖决口已堵129米洞庭湖决堤_八百里水泊梁山历史?

1864年之前中国最大的两个湖泊

于是,洞庭湖成了第一。

不过这个第一的头衔也没坐多长时间,几十年后洞庭湖被淤积、围垦,不仅被青海湖超过,也被鄱阳湖超过,以致到现在,第二大淡水湖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世界上最大的洪水是那一年?

是1998年。

我国发生洪灾在1998年,1954年,1931年。其中1998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江苏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m。

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m,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m,超出警戒水位1.79m。

离我们时间最近的应该1998年,历史上我的的黄河多次发生大洪水,其中1998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

从西汉文帝十二年到清朝道光二十年的2000年间,共有316年发生黄河洪水,即不足6.5年一次。但创世界悲惨史记录的当属1887年春季洪灾:这年,河南省遭受暴雨袭击后,接着黄河在流经郑州市的急转弯处决口。

凶猛的河水几秒钟内围住了郑州城,水深十几米,毁掉中牟城,洪峰到达古城开封时水位高达近40米,完全淹没了开封以东数千个村镇,虽然这次水灾缺乏精确的死亡统计,但最保守的估计为150万人,也有学者测算为7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