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水该怎么选?头发到底多久洗一次好?这篇文章都说清楚了→
最近,气温飙升、紫外线增强,你的头发是不是开始疯狂“闹脾气”?出油快、掉发多、发尾分叉……别慌!老祖宗藏在药箱里的养发智慧,搭配现代科学洗护法,能让头发“乖乖听话”!
夏天,阳气渐盛,万物繁茂,正是养发护发的黄金期。中医认为,头发的健康与肝、肾、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此时顺应自然规律,结合中药调理,不仅能改善脱发、白发等问题,还能让头发更乌黑强韧。
如何正确养发护发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师为您解密科学养发。
1
科学养发黄金法则:
顺应自然节律
头发的生长与气血密切相关。气血充足,头发才能得到充分滋养,变得乌黑亮丽、坚韧强韧;若气血亏虚,头发就会失去养分,变得干枯、易断、脱落。同时,肾主藏精,其华在发,肾精充足也对头发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1)体质分型,定制养护
脱发与发质问题需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分型施治。针对气血不足、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血瘀阻滞等常见证型,强调内外兼调:内以经典方剂调和气血、清利湿热、滋养肝肾或活血通络,外则结合艾灸、药浴、刮痧等疗法以疏经通窍,辅以食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形成多层次干预体系。

(2)身心共养,内外兼修
头疗养生:每天早晚用指腹按摩头皮,从前额发际线开始,顺着头皮向后轻轻按压,力度适中,每次按摩5-10分钟,能刺激头部经络和穴位,如百会穴、神庭穴、太阳穴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增强头皮的新陈代谢。
中药外洗: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能有效改善头皮血液循环;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有助于清洁头皮、减少油脂分泌;苦丁茶清热解毒,可消炎止痒。定期用侧柏叶、桑叶、苦丁茶等中药材煮水洗头,坚持使用可增强发质、减少脱发。
饮食调理:黑芝麻富含油脂与蛋白质,补肝肾益精血,每日少量食用可乌发亮泽;核桃补肾润肠,为头发健康生长提供营养;菠菜含铁及维生素,可补气血增光泽,适量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改善发质。
运动升阳:夜卧早起,舒展形体,可通过晨起散步、八段锦等轻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输送营养至发梢。
情志调节:忌思虑恼怒,保持心情舒畅,以使气机舒畅,气血条达。
注意:具体用药事宜应咨询专业医师,切勿自行盲目使用。
2
中药洗发水选择
对症下“药”,精准护发
市面上含中药成分的洗发水琳琅满目,但需根据“发质与体质”选择,避免盲目跟风。

1.油性发质/脂溢性脱发
推荐成分:皂角、侧柏叶、苦参——清热燥湿、控油止痒。
2.干性发质/白发
推荐成分:人参、制首乌、黑芝麻——补益精血,滋养发根。
3.敏感头皮
推荐成分:氨基酸表活、无硅油配方,减少刺激(如无皂基的温和洗发水)。
注意:选择正规品牌,警惕中药提纯不达标的产品。
3
科学洗头法:
细节决定发质
错误的洗头方式可能加重脱发,中医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水温与时间
水温40℃:过冷易致寒湿侵袭,过热耗伤气血,40℃温水能清洁污垢且不刺激头皮。
最佳时段:白天或晚上9点前,避免湿发入睡导致毛鳞片受损。

(2)手法与姿势
指腹按摩:用指腹轻柔按压头皮,忌用指甲抓挠(易引发感染)。
直立冲洗:避免长时间低头洗头,以防脑供血不足。
(3)频率与护发素
油性发质:隔天1次;干性发质:每周2-3次,避免过度清洁。
护发素使用:仅涂抹发梢,避免接触头皮(防堵塞毛囊)。
脱发检测技巧:用拇指食指捏住50根头发轻拉,脱落超过6根需警惕病理性脱发。
科学养发的本质是重建“肝血充盈-毛囊健康-代谢平衡”的生态闭环。疏肝养血是根本,科学护理是手段,营养与作息是保障。智慧的美从来不是对抗自然规律,而是与生命节律共舞的艺术,让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借助中医中药的智慧,从内而外进行调理,让头发焕发新生!
转自: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综编:李桐 杨曼妮)
合作医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聂金娥 王少芸 曲远均
来源: 新华网
科技“整活”文化,这届文博会含“AI”量飙升
当AI咖啡师递来一杯拉花精准的拿铁,当“硬核”机械臂现场挥毫泼墨,当隔空“打鼓”成为现实——走进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展馆,科技与文化的边界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

5月22日,这场中国文化产业“风向标”盛会首次将人工智能推至聚光灯下: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集结成军,具身机器人穿梭服务,AI大模型渗透进非遗活化、出版转型、IP出海等全产业链条。涌入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大批观众触摸的不仅是展品,更是一个个“文化+科技”融合的未来切片。
首设人工智能展区 AI如何激活文化DNA
凌空挥棒就能“带节奏”?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13号馆),一款“空气架子鼓”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这款感应空气架子鼓主要是由两根鼓棒、一个音箱和一个彩插组成。利用航空航天的飞控技术和空间定位算法识别空中击鼓、踩踏动作,生成音乐信号并通过音箱播放。”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体验官刘佳锐表示,生产这款产品主要为了解决传统架子鼓占地面积大、不便携带、价格贵等痛点。“不用鼓不用镲,只用两根鼓棒就能敲出富有节奏感的鼓点,真是科技减负!”一位音乐爱好者惊叹道。

文化传承同样因AI焕发新生。日益精进的裸眼3D技术,将故宫、敦煌莫高窟等知名文物“带进”文博会。“产品的主要技术原理就是通过多角度采集画面,把多张画面叠加在一起,再通过屏上自研的光学材料折射出对应角度录制的画面,从而形成裸眼即可观看的3D立体效果。”臻像科技技术支持程启征表示,这是他第三年参加文博会,每次都会在现场有不少成交量。“感觉今年观众更多,专业性也更强。”

本届文博会“文化+科技”双轮驱动还体现在: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邀请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参展,创新呈现新质生产力与文产新业态、新消费;AI会展助手“文小博”首次亮相,升级展会服务数智化;多个具身机器人也参与迎宾、志愿服务、导览、采访等工作。文化基因注入AI算法,是这场“文化盛宴”的生动写照。

黑科技“破壁” 沉浸式体验重构文化叙事
从科技感十足的VR互动影院,到千年文物的“数字重生”,文博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跨越传统与未来的对话。记者现场发现,在此次亮相文博会的文旅相关展区尽显科技范。VR技术的应用,让各地文物纷纷“活起来”。

在VR互动影院隔壁,由河南大象元公司带来的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厅,同样让市民排期长队参观体验。据现场负责人介绍,此次带来的展品是获得了中国虚拟现实电影第001号和002号“龙标”的作品《秦宫夜宴》和《隐秘的秦岭》,观众带上VR头显设备后,不仅能360°围观唐朝乐舞俑“蹦迪”,还能“触摸”千年文物。
“虽然我在深圳,但戴上眼镜后,就能瞬间穿越到宁夏的景区,与其中的文物互动,让它们为我讲述自己的故事。”宁夏盛天彩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第伍文博在“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展区,向观众演示了公司自研的大空间 VR产品。
新质生产力爆发 从技术应用到生态融合
在本届文博会上,“科技赋能文化”展现出从单向技术嫁接到双向生态重构的趋势。从人形交互机器人到全自动咖啡拉花机,再到AR智能眼镜,智能产品正突破单一功能局限,深度融入文旅、科普、商业等多元场景,推动文化消费生态的全面升级。

十三号展馆内,深圳大象安泰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成为全场焦点。这款搭载文心一言和豆包大模型的智能机器人,不仅拥有高度仿真的硅胶外观和灵动自如的动作表现,更展现出AI交互的无限可能。它能精准捕捉用户的表情和动作,实时调整互动策略,在文旅导览、展会服务、直播带货等场景中提供个性化服务。从颐和园的智能讲解员到直播间里场观突破30万的主播,这款月产能达80-100台的机器人正在多个领域展现商业价值。

宝安展区的安诺咖啡机器人不仅以90秒全自动制作拉花咖啡的精准工艺吸引眼球,更通过照片转拉花的创新功能,将单纯的饮品制作升级为内容创作平台。这款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设备,在咖啡节、景区、商场等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引流能力,前来洽谈合作的商家络绎不绝。
传统不再囿于时空,产业不再困于边界。从“文小博”的智能应答到“古文物”的学术对话,从VR大空间的次元穿越到AI咖啡的全球定制,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的无限可能。
撰文:许懿 徐怀 王飞
摄影:鲁力
来源: 南方+
相关问答
有人用过微盛小程序吗?怎么样?-ZOL问答
有人用过微盛小程序吗?怎么样?讨论回答(3)这个不了解,不做太多评价,不过现在...所有商家的业务经营都离不开拉新、留存、促活、复购整个环节,然而,很多商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