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天大的笑话!
很多人认为研究国学,研究传统文化没有任何意义,不是科学的东西,只是经验之谈,甚至是迷信,完全带来不了现代文明。
还有人说,就是这帮天天在研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实就是四个字——我要做官,这些都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
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呢?有两大原因:
一个是书读太少了,一个是崇洋媚外太久了。
事实上,我们的老祖宗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文科生,也是一个出色的理科生。
什么是科学?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这些听我详细说明,文章有点长,没点耐心就划走。
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谈到这,不得不提一个人——李约瑟,就是那个英国科学家、科技史学家提出的难题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第二,中国古代很优秀,但是近代自然科学全部诞生在欧洲。
李约瑟这个提法对吗?不对。还是上面那一句话,看了点书,但是书还是看少了。
这就需要界定什么是科学?
科学我们不要看晦涩难懂的定义,而是要看三个特点:
第一个是可量化,也就是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假如一个学科数学不能够完全介入,说明不是完全的科学。
第二个是可重复,也就是你发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如果牛顿定律今天适用,明天就不适用了,这个就不能算科学。
第三个是可预测,这一点是建立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也就是掌握了一个模型,你只要有数值变化,我就可以给你一个结果的区间,这就像函数在各领域的应用。
以上三点,完全符合才算完整的科学,一点或两点符合,只能说往科学的路上深化。
通常认为,数学是科学,物理是科学,化学是科学。而政治不是、管理不是、艺术不是,因为这些很难量化,即便能部分量化,但也很难精准预测。
那地理是科学吗?自然地理是科学,但人文地理不是科学。
那地震预测是不是科学?不完全是,因为可以预测一个区间,但难以重复,也就是做不到精准。
有了科学的标准,我们看下,我们就来看下中国古代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化学:
数学
我们看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基本上涵盖了算术、代数、几何甚至还包括物理。
因为老祖宗可不是用数学来考试的,用来玩的,而是学以致用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它的原题:“今有共买物,人出八,盈三;人出七,不足四。问人数、物价各几何?”
也就说大家一起买一个商品,每个人出8钱,则多出3钱,每个人出7钱,则少了四钱。
九章算术的解法叫做盈不足术:
数学一般的人做这个是要用方程的,但你看《九章算术》的盈不足术:
人数= (3 + 4) / (8 - 7) = 7 (人)
价格每提高1元,从不足4到盈3,需要补7元的偏差。

这种盈不足术提供了求解线性问题和逼近非线性问题的通用方法,即便到了现在,也广泛应用于市场均衡和定价、工程参数校准、机器学习的超参数优化、商业决策的盈亏平衡等领域。
《九章算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在两千多年前就系统解决了许多复杂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和开创的数学思想:
九章算术的方程术是线性代数(消元法、矩阵变换)的卓越先驱。
九章算术的开方术直接导向代数方程(二次、三次)的求解和数值分析(迭代法)。
九章算术的衰分术奠定了比例和按权重分配的数学基础。
九章算术的方田术、商功术系统地给出了平面与立体几何的度量公式
这些都成为了后世数学包括现代数学发展的基石和源泉。
中国古代数学,我们不能说比现代数学还更厉害,但是有两点要超出现代数学,一个是实用性,一个是易懂性:
你看他的方法命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完全可以做到听到这个名字就能大概清楚它的思路。
比如,魏晋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用圆内正多边形的面积去逼近圆的面积,由此求取圆周率,你一听就知道这个圆周率是怎么算来的。
天文学
很多人以为科学只产生实验室,其实科学产生于现场,实验室只是西方人探索科学的场景。
中国人则更准确和完备,直接现场观察和思考。
我们看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早的经典著作——《甘石星经》,看下是否符合科学标准:
第一,开创性量化观测,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之一,精确测定121颗恒星的坐标("去极度"和"入宿度"),并系统记录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建立了完整的定量观测体系。
第二,标准化观测体,构建二十八宿坐标系统,为后世天文学提供统一的观测框架;详细记载日食、彗星、行星逆行等天文现象,奠定中国持续两千年的系统观测传统。
第三,预测性研究,基于日月运行规律实现日月食预报,建立的行星运动周期数据为历法计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预测学的发展。
你看,完全符合科学标准,这没有一丁点毛病。
再看物理学,以前很多传统物理学实验直接催生了现代前沿的物理研究
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
墨家通过可控的"小孔-屏-炬"装置,首次实现人工隔离变量研究光路,比阿拉伯学者海什木的"暗箱实验"早1200年。

这个装置本质是光学系统的雏形,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拓扑相变"研究仍沿用类似隔离变量思路。
沈括通过"缕悬法"测得磁针"常微偏东",与开封地区公元1100年地磁偏角(4°-6°E)高度吻合,该发现直接促成1604年约瑟夫·吉兰提出"地磁异常"概念。
还是沈括,用纸人标记共振节点("琴弦应之"),比伽利略1638年用砝码测共振频率早550年,该方法是现代"示波器频响检测"的思想源头。
2018年,麻省理工发现《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淋口"技术,实际是铁碳纳米晶强化机制,这属于纳米力学的范畴。
2020年,曾侯乙编钟"一钟双音"的振动模态分析,催生了现代声学超材料带隙设计。
化学
中国古代虽然没化学两个字,但记录了大量的化学反应、实验方法和材料制备技术,这也符合科学的特征,每种物质用多少数量、可重复实验以及能够预测化学反应的成果。
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了炼丹术中的化学反应,如硫化汞的合成与分解,还记录了铅丹、雄黄等矿物的性质,并描述了多种合金的制备方法。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理论著作,被称为“万古丹经王”,记载了汞、铅、金等金属的变化,描述了“还丹”,也就是氧化汞HgO的制备,还有“黄白之术”,也就是金银合金制作等实验方法。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更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包含大量化学工艺记载:
比如金属冶炼,锌的提取、黄铜的制备;制瓷釉料,适用氧化钴作为青花瓷的蓝色颜料;制盐与制糖,这涉及结晶、提纯等化学工艺。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虽为医药学著作,但记载了多种化学物质的制备与性质: 无机药物,如砒霜、朱砂、胆矾的提取与应用。
还有蒸馏技术,如烧酒(乙醇)的制取,比欧洲早数百年。
看到这,你还会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吗?
科技唤醒求知本能,兴趣领航青春征途
在学生的心里种下科技的种子,小心呵护,终将开出美丽的鲜花。
作为沙坪坝区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南开大学城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南开大三中”)依托教共体资源,整合优势,将科普课堂与科技实践深度融合,让科技教育突破课堂边界。这个初夏,校园长廊里有一群少年,指尖跃动的电光与星图交相辉映。当悬浮球在自制装置中轻盈盘旋,当代码编织的智能程序照亮展厅,那些曾被公式禁锢的知识忽然有了温度——南开大三中联合教共体伙伴,用科技唤醒孩子们求知的本能,用兴趣领航青春的征程。
指尖苏醒的知识灵魂
近日,在学术报告厅里,液压传动模型的齿轮咬合着物理定律的精髓,水质检测试管中的渐变色谱解构着化学方程式的密码。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将废旧塑料与电线赋予新生,水路两栖车在展台蜿蜒出能量的轨迹。

“以前觉得科技离我很远,没想到,它就在我身边。”一位同学抚摸着小车坦言。

舞台上的思维革命
数学与科技的跨界融合成为亮点。《数学王子成长记》以趣味剧情演绎数学定理的发现历程。初一数学备课组邓欢老师带领学生将函数图像、几何模型融入情景剧,让知识在欢笑中解码。压轴登场的《智创未来》项目,掌控板与3D打印社团的学生用代码编写互动程序,用信息连接未来。
从微观世界到新能源革命

科技作品展区吸引大批师生驻足。徐佳露老师指导的“漫游星空”主题星图绘制与行星模型,将宇宙奥秘浓缩于方寸之间;最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展区,周小元团队带领初一学生以“新能源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展示了太阳能小车、热电小风扇、感应垃圾桶等作品。“我们用废旧材料制作了简易风力发电装置,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绿色能源理念。”一位参展学生介绍道。
素养导向下的全人教育实践
据校方介绍,七维阳光校本课程以“红心、橙懂、黄力、绿美、青雅、蓝创、紫艺”为框架,涵盖21类33门课程,此次展示是学校落实素养导向教育的缩影。蓝创维度课程负责人表示,科技创新课程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做中学”,如科技制作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选题、设计、制作中培养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这场融合科技展演与作品展示的活动,不仅是学生实践成果的亮相舞台,更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生动注脚。当代码与画笔同辉,实验与表演共鸣,七维阳光正照亮每个学子的成长之路,为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时代新人提供扎实支撑。
南开大三中正通过教共体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科技+生态+人文”的跨界育人共同体。未来,学校将继续携手教共体成员单位,深耕科普教育新路径,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力量。
上游新闻 王渝凤
相关问答
以前没有科技的时候人们是怎样的?
没有科技的时候,人们生活非常原始。在没有电的时候,人们只能点油灯,油灯的各种缺点就太多了,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没有电脑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纸去计算,...
世界这么大,以前科技不发达,又没有卫星,地图是怎么做出来的?
自从有了地图之后,就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使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有地图的帮忙,我们也不会迷失方向。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地图的形式也发...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探知世界?小学六年科学简答题?
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在放大镜...
新生儿需要擦矾吗?说是不擦矾,以后流汗,走路多了。_千问健康
新生儿需要擦矾吗?说是不擦矾,以后流汗,走路多了,皮就会烂!擦矾对孩子是好是坏?
宝宝的脚心不可以摸是吧?_千问健康
宝宝的脚心不可以摸是吧?_千问健康
1978年以前,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978年前,中国人的科技成就主要是:1、50年代中后期,沈阳飞机公司制造成功喷气式战机歼5,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依赖自己的力量生产出现代化的飞机,结束了中国长...
以前通讯不方便,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还是有些地方不方便,这是为什么?
在70年代之前的中国,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之间的沟通是面对面或者通过信件来完成的,这种方式持续了几千年。想想那时的情景,如果你想去拜访一个外地的朋友,你需要...
科学经常否定自己以前认为是真理的知识,那被科学否定的科学知识是不是就变成了伪科学?
《科学与智慧》科学传到中国来,我们还没有用中华的智慧来进行融合观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不能既能弘扬科学的长处也能避开他的弊端。我们会经常看到...
2000年以前国家有什么重大科技发现?
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利用蚕丝制作丝绸青铜器的铸造冶炼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
急求17世纪以前英国的科学成就,必须是17世纪以前的英国的科...
[最佳回答]17世纪以前英国的科学成就.就了解这二位了.也许其他人的成就,都被牛顿的光芒所取代了.牛顿(1642~1727年),微积分、光色谱律、万有引力定律.胡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