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手机代替纸张的时代,如何创造更好的字体?
你知道吗?汉字整个发展史为3600年,而我们最熟悉的字体——楷体,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了,一直是中文字体应用的主流。如今,手机等移动设备代替了书本,字体如何才能更好地被阅读呢?
出品:"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ID:SELFtalks)
以下内容为仓耳字库创始人、字体设计艺术家严永亮演讲实录:
手机字体为什么千篇一律
很多朋友用的是安卓系统的手机,每天看的字体是我2013年在华文字库的时候给谷歌做的思源黑体。 就是因为有这次的工作经历,让我开始研究手机字体,后来自己创业做仓耳字库,现在也主要在做手机里的字体,我的目标就是让大家的手机阅读更舒适。
刚才四位老师的PPT上用了一个共同的字体——黑体,就是因为电脑、手机的普及才让黑体有这么广泛的应用。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体验。

大家看这张图的时候,可能感觉好像跟我演讲的题目没有太大关系,但这张图对于我做仓耳字库有一个非凡的意义。
这是我女儿在两岁五个月的时候的一个涂鸦,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她妈妈拿着这张纸说:“这是什么?”我说:“是孩子的涂鸦。”然后我家孩子仰着小脸儿告诉我:“是草书。”
听到这个回答的时候,我特别惊讶,因为我日常写草书的习惯已经影响到了一个两岁多的孩子。

这张纸上面是我写的草书,我的女儿形容我写的草书用得最多的词是“乱七八糟”,其实这也是草书的最高境界。
大家看左下角是落款,我为什么强调落款呢?大家再看她的涂鸦,拥有了草书形式里的错落、开张、大小的变化,左下角是她的落款。
为什么世界上公认的最难的艺术形式影响到了两岁的孩子?她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跟我做互动,她知道了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花体,这说明美好的东西是可以被传染的,这也激励我做仓耳字库,让大家在手机上看到更舒适的字体。
大家看这一页上的四行字有区别吗?

看不出来没关系,非常专业的设计师在看这四行字的时候,也很难分辨。在座的大家手机品牌是不一样的,字体的供应商也是不同的,那为什么字体像孪生兄弟一样呢?
一个原因是汉字太难了,大家看这八个字,大家都认识,我遇到最难做的字是什么?

就是左上角的“心”字,另外一个字是右下角的“龘”字。

这张图片上一共有6750个字,我们手机里有多少个字?答案是27533个汉字。
有些人会问,这些字是自动生成的吗?不是,是设计师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做出来的。如果我们想要创新的话,把这么多的汉字每一个笔划重新设计调整,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另外一个是社会原因。社会和技术的进步导致我们今天的书写逐渐没落,现在大部分人基本上提笔忘字。另外,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疯狂盗版,导致这个行业几乎没人进入。

更尴尬的是什么?字体设计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但是在中国所有的高校里没有字体设计这个专业。也就是说,你想从事字体设计,全凭一腔热血,全是自学,甚至还吃不上饭,所以字体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入门课。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在座的各位手机里的字体几乎千篇一律。
汉字的历史
我简单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后面要讲的内容。
整个汉字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第一行上面以书写为基础的书法类字体,第二类是以雕版印刷和铅字为基础的传统印刷字体,第三类就是今天电脑里做的不写不刻的数字化字体,也就是大家在手机上看到的字体。

目前,数字化字体已取得较大的技术进步,不用再受以前的工艺限制,有更大的自由度。

从这张图片上可以看到各种姿态的“龙”字,代表了汉字的演变史。汉字的演变就是因为我们要书写得更高效、更实用,而且兼顾美观,由于背后承载媒介的不同,它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后面的金石、简牍、帛和纸,因为纸的发明才有了狂草,书写可以在纸上自由发挥。简体的“龙”字就是草书局部简化而来的,“东”和“尽”也是草书的楷写。
再看一下习惯对汉字的影响有多大。大家看左下角的三个字是甲骨文,左边两个字是什么?第一个是“鱼”,第二个是“虎”。

我查这些字的时候,非常好奇“鱼”和“虎”字为什么头是向上的,直到有一天,我查字的时候偶尔看到了甲骨文的“册”字,“册”就是竹简的样式,两根绳串了四根简。
所以我推测,伴随甲骨的时候一定有竹简,而且是早于甲骨的,它的书写形式是席地而坐,左手握简,右手执笔,从上而下、从右往左这样来书写。
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要在比巴掌还要大的龟甲上,字的书写从右往左、从上向下,而且每个字都是瘦长的,像“鱼”和“虎”都是朝上的。
现在考古学上没有发现商代到春秋时期的简,发现最早的是战国时期的,看图片右下方战国简里有两个“鱼”字是头朝上的。
中国有3000多年的汉字史,直到19世纪,才开始有横排,之前全部是竖排,就是因为受到简的影响,由此可见习惯对汉字的影响有多大。
这一版是宋版书,大家再来看工艺对汉字的影响。

素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由此可看出宋版书的艺术价值。什么是雕版印刷?如果要刻上图这么大的书,我们要先打格,然后写字,对裱到相应大小的木板上,看到的字就是反的,我们再刻反字,刻出来之后清理干净,刷上墨再印出来,这就是雕版印刷。
大家可以看到,这里面所有字的横划基本已经有了宋体的味道。买书的时候,因为字美,我看了《大学》25遍,也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明代的宋体,这个字比之前的楷体相对来讲,刻得又快又省事,价格也会更便宜。
为什么明代刻出的字体叫宋体?
这也有它的历史因素,那时候清内府为了区别毛笔写的楷书,规定所有楷书写的字叫软体字,从宋代开始刻的慢慢发生变化的字统称为宋体字,在中国台湾、香港和日本都叫明朝体,我们则延续了清内府的叫法。

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西陂类稿》,为什么有明代刻得又便宜又简单的字,到了清代还要刻又繁琐成本又高的字呢?因为这个字比宋体字看着舒服,更符合我们的书写习惯。
清内府记录刻工价格的时候,刻楷体字的价格是刻宋体字的一倍。如果现在你要找一流的刻工来刻这个字,刻这样大小的一版要两万元人民币。刻工一天就只能刻两列,稍微呼吸抖了一下,就会刻错,这一版就废掉了。由此可见,我们对美有多么高的要求!

这是铅字楷体,其实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大部分的铅字都是宋体,只有这套成形的楷体(其他也有不成形的楷体)。 这套楷体是一个叫郑午昌的画家成立了正楷印书局,然后请了一位叫高云塍的书法家写了8000多个字,用一流的刻工刻出来的。
这个字十分精美,它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的汉字圈,我也收藏了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等地用这个字印的印刷品。

近千年以来,中国人认字都是从楷体开始的,左边是手写的楷体——民国的刻本,中间是铅字的楷体——是我小时候看的课本,右侧是数字化的楷体——也就是在座的小朋友看的课本。
右侧这两个课本的字体,都模仿了前面的汉文正楷,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它还在影响着我们。
黑体的来历
正是因为之前讲过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导致我们今天做字体不如古人做的这么好,所以今天的手机、电脑、汽车里统一使用黑体。

讲到黑体,就要知道黑体是怎么来的。
我先向大家补充一下铅字是怎么来的。15世纪中叶的时候,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这种方便又精美的印刷在西方很快传开。
19世纪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在东南亚传教,因为我们的雕版印刷字号大,印刷的次数少,不符合《圣经》这种字数多、传播量大的印刷,所以传教士重新造了铅字的汉字来印刷传教的相关材料。

此时中日也发现铅字比雕版印刷有优势,所以开始印课本。上图中间是日本1901年印的课本,里边出现了黑体字,用来强调重要的信息。
20世纪初的时候,黑体从日本传到了中国。 右图是70年代的《人民日报》,标题就是黑体字。
黑体是怎么进入手机的呢?2000年左右白屏手机的像素分辨率非常低,能看到上面的像素点。它使用的字体就是专门为这种手机屏幕设计的点阵化字体。

到了2010年,苹果手机发布了视网膜屏手机,在这种手机上再也看不到像素点了。图中“设置”里的横竖,特别是其中的“置”字,特别像黑体。就这样,黑体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手机。

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比那时的手机技术进步更大,已经超过了500PPI(每英寸对角线上所拥有的像素数目),这意味着今天的字体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再也不需要考虑工艺的限制。无论设计什么样的字体都能够呈现出来,给了字体设计师很大的发挥空间。
设计适合手机阅读的汉字
到底什么样的字适合在手机上看呢?我们再看一下汉字的发展史。

汉字整个发展史为3600年,一个特殊的字体——楷体,约有1800年的历史,自它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中文字体应用的主流。
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将前面讲到的那么好的楷体拿来用?为什么还要重新设计?

大家看右侧的楷体是今天电脑里的楷体,也是小朋友课本上的楷体,但是这款楷体和汉文正楷叠到一起的时候,它的相似度为9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字体已经是它的第四代了,但是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它更适合大字竖排。
今天手机上的小字横排对字体的要求更精致。大家来看一下我们中国人在骨子里对字有多高的要求,这是清代状元的卷子,他要把字写成这样,才有可能通过科举考试。

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写成这样的字,但是我们骨子里对美的那种向往,大家对看好字的愿望依然很强烈,所以我们应该在手机上看到更好看的字体。
讲到这里,一个字体设计师应该要具备非常高的素养,要对中国的传统、对中国的字体有很好的认知,要对字库工艺和今天的技术有很好的认知。
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讲的字体都是竖排,什么时候变成横排了?

19世纪开始,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中英文互译过程中,为了迁就不能竖排的英文,中文变成了横排。
这种横排的变化给汉字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原来竖排的时候,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上下关系,横排字与字之间要照顾的是左右关系,这种左右关系的变化对汉字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一个字体设计师要有良好的书法基础。我在写这幅作品的时候,想到颜真卿和张旭论书法。张旭讲到空间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叫“间不容发”,空间布局要精准到头发丝那么准。
现在,手机字体的精准要求比那还要高,要到微米级的标准。 字体设计师要有大项目的字库设计经验,才能去控制更为创新的点。

上面是我之前在中央美院毕业时设计的玄三字体在一本杂志上的应用,加上之前做过的思源黑体也积累很多宝贵经验,为后来创作仓耳的字体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另外,字体设计师还要懂得中文阅读的习惯。

看看左侧图的内容,如果我不提示,可能很多人根本没有发现这里面的字是颠倒的。也就是说,我们中文的阅读习惯是惯性词汇的群读,读者摄入的是汉字的轮廓。 你看到右侧这个汉字的时候,其实中间遮盖了大部分,但是不影响识读。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更加生动。左侧你会觉得是个水果,右侧你一定知道是个鸭梨。

把“把儿”去掉了,大家就无法分辨左侧是什么了,右侧从鸭梨变成了桃子。

汉字携带了轮廓信息,包括它的笔形、结构、轮廓、粗细等等信息都跟这个相关,会让你的识读产生很大的差异。
再看这两个“精”字,一个黑体的,一个楷体的。字体设计师设计开始要设计一个适合屏幕显示的楷体的时候,首先要设计的是笔形。以“横竖”为例,黑体的横竖就是两个矩形。

但是楷体的“精”字的四横三竖就不一样,还没有算上轮廓、弧度和角度变化。如果把这几维的因素加在一起,楷体比黑体的设计要难很多倍。

这些携带的信息会影响到你对汉字的识读。如果大面积阅读的话,看楷体就像看左侧的五角星,非常锐利,看得很清晰。如果看携带信息不多的字体,如右侧的五角星,可以辨识,但很混沌。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字体设计师设计字体的时候还要设计汉字的结构,要找到符合我们书写习惯的汉字结构。

如果让大家默写上面的“莲”字,一定没有人会按照左边的字写,一定会按照右边的字写。因为左边是铅字刻出来的笔形,为了好刻,而不是为了好看。
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黑体,不是因为觉得好看而选择的,是被动选择的。而且右边的“莲”字才是符合我们书写习惯的。所以字体设计师设计字体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符合我们书写习惯的字体的结构。
此外设计字体还要注重粗细,太细了在手机上看不清楚,太粗了模糊,所以一定要找最佳的粗细度给大家看。

下面就是仓耳字库设计的字体——仓耳今楷,用时三年六个月,现在还在不断优化。

为什么用这么长时间来设计一个字体呢?就是为了大家在手机上阅读更舒服,用了这款字体会让你慢慢爱上阅读。

4月23日“得到”发布了一款字体,就是仓耳字库做的"得到今楷",是优化了的仓耳今楷。虽说默认字体不会影响阅读,但是"得到今楷"会让你喜欢上阅读。如果大家使用"得到App",可以去下载这款字体体验一下。
是什么原因影响到了我们的阅读?因为我们手机里的字体都是把字腔撑满了,每个字都是方方的,摞在一起的时候设计感很强,但是阅读不舒服。

仓耳今楷,每一个字体的轮廓形状都进行了非常精准的设计,微米级的调整,所以会让你看得清晰、舒适,阅读速度快。

每一个汉字都是有神性和生命的,我们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她、去设计她,才能让我们的读者、让在座的大家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有认知,有感觉。
就像2017年,我在大屏上看到仓耳今楷的时候,感觉不是我设计的,而是通过我的手把我们古人经验的积累传递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爱上阅读的内容,爱上看书。

我们说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是什么?是文字。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是字体。我也非常荣幸在这个时代能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SELF是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talks获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从泥土到书籍的,印刷传奇
在古代中国,书籍的制作就像一场“艰苦的马拉松”,需要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传奇人物——毕昇,正是打破这一切的“印刷革命家”。他的活字印刷术不仅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还为后世文化的繁荣铺平了道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印刷大师”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用智慧和创造力将知识的“纸上谈兵”变成了人人可及的宝藏。

一、毕昇的背景:从农民到印刷家
毕昇,生于北宋时期,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想象一下,农田里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他一边耕作,一边思考着如何让书籍不再是奢侈品。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他偶然间看到泥土中的字迹,灵光一现,便产生了用活字印刷的念头。
这可不是随便的灵感,毕昇的脑海中开始酝酿一个伟大的计划:把字母做成小块,随时可以组合和拆卸,像拼积木一样,轻松印刷出各种文字。这一想法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知识的湖泊,激起了层层涟漪。

二、活字印刷术的原理:拼图游戏的升级版
活字印刷术的工作原理就像是拼图游戏。毕昇用木头或泥土雕刻出一个个字母,这些字母就像拼图块,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想要印刷一篇文章,只需把所需的字母拼好,涂上墨水,然后在纸上印刷,简单又高效。
与之前的手抄书籍相比,这种方法简直是“印刷界的火箭”。想象一下,手抄一本书就像是参加马拉松,而活字印刷术则让你瞬间飞跃到终点。毕昇的发明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普通百姓也能拥有书籍,知识开始在社会中迅速传播。

三、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文化的“春风化雨”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文化传播的里程碑。随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书籍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文人墨客们开始争相创作,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如春风化雨般迅速滋润。
在毕昇的时代,书籍的稀缺使得知识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犹如给知识穿上了平民的外衣,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书籍。可以说,毕昇的发明为后来的文化大繁荣奠定了基础,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四、活字印刷术的演变:从木头到现代科技
当然,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技术不断演变。从木活字到铜活字,再到后来的机械印刷,毕昇的“印刷革命”就像一场接力赛,传承和发展着。
活字印刷术的核心理念——让知识更容易传播,始终没有改变。毕昇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发明了一种技术,更是开启了人类对知识传播的无限可能。

五、毕昇的历史地位:印刷术的“幕后英雄”
虽然毕昇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不如一些帝王将相那样响亮,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幕后英雄”。他的发明改变了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让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人人可得的财富。
想象一下,如果毕昇能穿越到现代,看到如今的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他一定会惊叹不已。或许他会在社交媒体上发个动态:“我当年只想让书籍变得便宜,没想到现在连手机都能印书!”

六、总结:活字印刷术的时代意义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思想的解放。他的发明让知识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走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让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今天,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或是在屏幕上阅读时,或许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在泥土中发现字迹的农民,如何用他的智慧改变了整个世界。
所以,亲爱的读者们,下次当你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新书时,别忘了感谢那位古代的“印刷大师”毕昇,他的努力让我们的知识之旅变得如此轻松和愉快。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历史上的“活字英雄”点赞吧!
相关问答
华为手机蓝字黑底肿么变成白底黑字?-ZOL问答
此现象可能是您手机开启了“深色省电皮肤”功能,您可以直接进入设置>电池,然后关闭“深色省电皮肤”选项即可。此现象可能是您手机开启了“深色省电皮肤”功能...
当你们了解墨香铜臭的事情后,是什么样的感觉?
墨香铜臭的事情说起来很大,实际也就是一桩小罪名,很多网络写手还是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免因为无知而踩雷。一、非法经营罪到底是什么?墨香铜臭被...
古时候有报社或者出版社吗?文学作品是如何在交通,通讯极度不便下传播的?
周朝,商代的金文、石刻已经具有传播和出版象征的意义。正式可以规模出版是在印刷术发明后,到了唐代中期“出版印书”已经非常盛行,但是还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
请问为自己的书房或卧室命名怎么起?如何起名对风水学有好处?
复古风格融入书房的设计,常被现代年轻人排斥,而真正有那么喜欢古典复古风格的人,复古风格装修则是他们独特的审美品位。1中式书房重视采光绿化都市...
东阳木雕的传说是什么?-家居装修–手机房天下问答
当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书后,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
什么是木雕佛像?木雕佛像价格又是多少的呢?
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木俑出土,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存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现存...
你好,男朋友说他身份证丢了,想用我的身份证办信用卡,有风...
我通过别人给我办信用卡,我把身份证复印件,个人征信,银行卡复印件,手机卡都交给...私人印书出版并盈利合法么,会有怎样的处理?1个解答没有户口本居住证,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