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卧床不起,母亲寸步不离伺候10年,两个姑姑做法深深感动了我
【前言】
清晨五点的厨房传来瓷勺碰撞药罐的清脆声,母亲正在熬煮今日第三遍中药。药香裹着晨雾爬上老式挂钟,时针恰好指向她十年如一日的作息刻度。隔壁房间传出奶奶含糊的呓语,这位九旬老人因中风卧床的第十个年头,褶皱的棉被里依然包裹着生命的温度。而在三百公里外的省城,两位姑姑刚刚结束视频通话,手机屏幕还停留在转账记录的界面——这个普通家庭的特殊故事,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孝"字在当代社会的重量。
 
母亲布满茧子的手掌抚过奶奶花白鬓角时,总会浮现十年前那个暴雨夜。急诊室炽白的灯光下,医生宣布老人可能终生瘫痪的瞬间,父亲蹲在走廊捂脸哽咽的模样至今清晰。彼时刚退休的母亲默默退掉旅行团的机票,把书房改成护理室。十年间,她整理出二十七本护理日记,每页都标注着血压数值和用药时间,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奶奶偶尔清醒时摘的桂花。”
 
两位姑姑的付出则如春风化雨。大姑经营着服装厂,每月雷打不动汇来八千元护理费,汇款单备注栏永远写着"给咱妈买鲜虾"。二姑是中学教师,每逢寒暑假就带着理疗仪住进老宅,最新款的防褥疮气垫床是她跑遍医疗器械展淘来的。今年春节家庭群里流传的账单让全家泪目——十年间姑姑们累计汇款96万元,相当于她们三分之二的收入。更难得的是她们从不在嫂子面前提钱,二姑常说:"能用钱解决的事最简单,嫂子付出的可是命。"
 
这种家庭协作模式暗合了北京大学家庭研究院的最新发现。2023年《中国家庭养老白皮书》显示,在多子女家庭中,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护分离的"分工赡养"模式,能使老人存活期平均延长3.2年。
 
但像这样姐妹默契配合、嫂嫂无怨付出的案例,在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盛行的今天愈发珍贵。社会学者李雯在《银发中国》中指出:"当‘久病床前无孝子’成为网络热梗,这个家庭用行动证明,亲情可以拆解成具体的数字——十年、三千多次翻身、五百余次急诊陪护。"
 
衣柜深处那件褪色的确良衬衫,藏着这个家庭最柔软的坚持。那是母亲十年前的工作服,如今袖口磨出的毛边记录着每个深夜起身查看老人的次数。姑姑们偷偷购置的智能护理床始终闲置,因为老人只认儿媳那双手的力度。
这种看似"固执"的坚守,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看来恰是优质照护的核心:"仪器能监测血氧浓度,但察觉不到老人眼皮颤动时想喝水的渴望。亲人的直觉是任何科技无法替代的温度传感器。"
 
晨光再次漫过窗台时,药罐里的当归黄芪正在翻滚。母亲往粥里拌入蛋白粉的动作,与姑姑们查询养老政策的侧影在时空里重叠。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人,和两位血脉相连的女儿,共同织就的安全网让卧床老人创下医学奇迹——十年零褥疮、七年未住院。
 
街道办颁发的"孝亲之家"奖牌在电视柜上泛着微光,而更闪亮的是家族群里的对话记录:大姑刚发来杭州某三甲医院神经康复科专家的会诊邀约,二姑正在研究北京刚出台的失能老人护理险政策。或许正如奶奶偶尔清醒时念叨的那句方言:"屋檐水点点滴,孝心自有后来人。"这份流淌在柴米油盐里的孝道传承,正在为老龄化社会的难题书写温暖的注脚。
 
从发烧唱片流水线到精品路线——成都时代飞扬录音室· 杨波
原创 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5年01月08日
成都时代飞扬录音室
 
杨波
 
 
为什么是成都?都说成都大大小小的录音棚加起来超过数百家,是成都人特别喜欢音乐吗?是成都的乐队与歌手特别多吗?他们究竟如何生存下来的?找个机会拜访了成都时代飞扬录音室的负责人杨波,听他聊聊发烧唱片背后的那些事。
 
是的,成都拥有全中国密度最高,数量最多的录音棚,随便在淘宝、携程上面一搜,就能发现“来成都录一首歌吧”已经变成文旅产业的一部分。而背后,成都还有着更厉害的杀招。我们都知道作为影视产业的新业态,微短剧延续了过去几年爆发式增长的势头,频频占据话题热搜榜。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量机遇,许多城市纷纷“起笔”,都想搭上这趟流量快车,但似乎成都抢滩微短剧发展先机最成功。
RECORD
 
OPPORTUNITY
 
# 发展先机
STUDIO…
 
面积不算宽敞的录音棚,各种麦克风齐备,Manley金话筒之类的产品有较鲜明个性,杨波并不喜欢用
举成都市郫都区团结街道的成都影视城为例,这里的微短剧专属片场林立,剧组可以“拎包开工”,总计“1+16”摄影棚群落、亚洲最大单体摄影棚“视界一号”、52个演播厅、208个录音棚、2000多台高清和超高清摄像设备、4000多套后期制作设备……,这些条件都是成都城抢占新赛道的定音之锤。另一方面,成都拥有超高清科技创新中心、华为智算中心、国家级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等众多单位,可为精品微短剧的数据储存、传输、渲染、制作等提供技术支撑和算力服务,同时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常年培养“艺术+技术”专业人才,涵盖产业链摄录演、采编播、服化道、音美造等各环节,也为音乐与视频创作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录音控制室
进一步缩小范围聚焦到录音行业。超过20年资历的成都时代飞扬录音室的负责人杨波说,这行一方面是看设备,更重要的还是看技术和业内的口碑。成都许多录音棚的主要业务,是一些靠唱歌而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红,他们的声音都要经过后期处理,直播中一般无法修音准、节奏,但是可以对音色进行一些美化处理,视频录播的完全可以先在录音棚录制好,然后再对口型录制画面。录音的后期会对音准节奏进行修正,再对音色进行一系列的调制美化,甚至和伴奏之间的融合。当然并非人人都可以通过后期处理成为网红歌手,本身还是需要一定的功底,否则只靠录音师并不现实。
现在网络歌曲录制最低只需几十元,美团上的不少成都实体录音棚都提供提供单人单曲录制,售价从88元到300元不等。淘宝上搜索“修音”发现也有不少网店,一家月销量高达几万笔的网店,提供包括作曲作词、编曲录制、后期混音、歌曲定制等等业务,其中音频处理价格从10元到200元不等;网络发行级混音后期编曲价格1800元/首、出版级8000元/首;全民K歌、唱吧等歌曲录制30元-200元/首……
 
录音室使用的专业设备很少考虑避震、线材,一切以稳定、耐用、安全为优先考量,麦克风的讯号经由Apogee的Rosetta 200 进行A/D转换
杨波说,因为成都距离四川的白马藏族区域不远,所以金牛区抚琴西北街成了藏族美食一条街,想吃正宗的牦牛肉和酥油茶可以来这里;武侯祠横街更被称为藏族的后花园,西藏自治区办事处就在这里,想深入认识藏族文化来这里就没错。藏族民歌浩如烟海,丰富多彩,东西南北各不相同,独具特色。包括山歌、拉萨民歌、林艺工布民歌(箭歌)、各种酒歌、情歌、婚礼歌…等等,受限于语言隔阂,普通人认识并不多。我也只能说藏族同胞的歌唱活跃热情,朴实流畅,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一把吉他,一面手鼓,几个人就可以嗨上半天。
没想到,藏族的歌手、乐队、创作人居然是滋养成都录音棚的重要来源。杨波说,他们的歌唱不需要修饰,也没有复杂伴奏,半天就能完成一张专辑,对录音棚来说赚钱很容易。由于藏族更喜欢带视频的载体,所以DVD光盘仍然流行,加上特殊地理环境与交通不便,通常都是小面包车走街串巷的销售,这些唱片我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
 
上面这部Avalon AD2044立体声压缩器在全球主要录音室中常见,主要用来进行声乐压缩
时代飞扬录音室的负责人杨波已经许久不做这种生意了,他现在是成都音乐制作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咖,不仅录音,还包办制作、编曲、后期等工作。由于多次担任成都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策划人,现在不少政府单位需要音乐服务也都找上门,各种活动应接不暇,收费自然水涨船高。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杨波,算是科班出身,还在学校时就开始协助销售录音设备赚取零花钱,毕业后曾在一家香港公司负责录音器材。因着这些经验,杨波很早就建立自己的录音棚,并搭上最早的翻唱歌曲发烧唱片列车。刘亮鹭、赵鹏、刘罡、八只眼演唱组、陈洁丽、王闻、陈果、伽菲珈、古璇……早期的发烧唱片歌手。不同于李健、崔健、那英、张靓颖、谭维维……人声流行音乐,发烧音乐更讲究录音效果,在高级音响上播放有更突出的效果。
 
使用包括真力Genelec在内的二个监听音箱,下面的Lexicon数字效果器杨波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他认为比软件处理得好太多
其实中国最早的发烧录音当属何训田与朱哲琴合作的《阿姐鼓》,然后是黄荟的《苏武牧羊》、马久越的《聆听中国》,时间在1990年代。接着是香港的雨果唱片易有伍录制的中国民乐,还有Leo冯伟国录制的《绛州大鼓》等唱片。中国第一个所谓的“发烧唱片榜”在2005年出现,当时榜上有名的唱片公司有雨果、星文、瑞鸣、风林、ABC、普罗艺术、雨林、天乐等。不论何训田、黄荟或马久越的制作,都称得上“前所未见,少有来者”,马久越说他卖掉北京的一套房子才完成唱片制作,把房子放到今天那已经是天价了。
而发烧唱片以翻唱歌曲为主,制作成本相对要低,那时很多唱片就在成都的时代飞扬录音室完成。杨波和他的团队从编曲、录音到后期几天就能完成一张唱片,堪比流水线制作。杨波并不否认那段时间的粗制滥造,但市场需求火热,促使他们习惯了以快速方法复制,结果很多唱片听起来大同小异,缺少独立风格与灵魂。
 
杨波进行最后混音的控制室
随着事业发展,杨波除了具有时代飞扬娱乐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的身分,多次获行业领域“最受欢迎录音师”称号,目前还身兼唱片制作人、音乐策划人、词曲创作人等多种身分。他独创的“数字音频净化处理技术”在行业内广泛使用,同时也经常担任四川地区省级各种赛事专业评委,以及各种大型活动的音乐总监等工作,代表作品有《好想你在我身边》、《四季情歌》等。与杨波合作过的歌手名单,包括才旦卓玛、德德玛、龙飘飘、黄绮珊、谭维维、甘萍、龚玥、江智民、冯乔、雷婷、孙露、陈瑞、谭艳、侃侃、马吟吟、徐海星、刘芳、张玮伽、童丽、赵鹏、云飞、格格、小骆驼、降央卓玛、呼斯楞、旦增尼玛、白玛多吉……展开来就是一页完整的中国发烧唱片的成长历程。
 
这么小的音箱能表现出极低频吗?杨波示范如何用眼睛透过“频谱+经验”来调整发烧友喜欢的极低频
虽然现在仍承接发烧唱片的工作,但唱片公司逐渐对杨波的收费感到吃不消,杨波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花的时间越多,成本自然降不下来。杨波解释这个行业并不好赚钱,整个过程很复杂繁琐,从作词、作曲、再到编曲配器、录音、混音、母带处理,有时一首好歌制作周期长达半个月以上。歌曲的音调、咬字,都需要一点点地去修正调整,而编曲更麻烦,每个乐器,每个音符都要反复思考、编配制作,如果要加入新创意难度就更大。
歌手常常需要修改演唱,或者出资方对成果不满意,可能得连编曲混音都得推倒重来,一张唱片耗时半年都是常事。而且做音乐不是火锅,天天都有人会来吃,很有可能十天半月没一单。杨波说他的做法与广州地区一些录音棚不同,首先会进行一个简单编曲,然后让歌手录音,接着再按歌手的声音特质进行二次编曲,完成后才能进行最后的混音,这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即便整体成本上升,甚至演奏的乐手收费也不便宜,但成都仍是很适合制作音乐的地方。的确从1990年代开始,成都原创乐队从科班音乐人中开始发展,三十多年间,这个城市凝聚了无数热情的音乐人。如果不是成都这座城市,不是成都温和又包容闲适的性格,这些音乐可能都会消失在音乐人的笔记本上或录音机里,不可能被更多听众听见。今天成都的音乐产业开足了马力,从原来的的自然生长,变成了开足马力前行,甚至街头中老年人的自娱自乐乐队都是吉他贝斯鼓,而不像其他城市的口琴、手风琴、二胡。杨波说他在北京待过几年,感觉上那象是一个斗兽场,也许我们见过最终战胜野兽,桂冠加身的勇士,可背后却有看不见的千百个被野兽撕碎的壮汉。但成都永远不会这样对你,无论是谁,只要拿起吉他,成都都以一种慈母的态度对待她治下的音乐人。
 
这里是杨波建立的第四个录音棚,所以在器材搭配,空间处理上都相当不错
说到成都音乐,小酒馆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大部头,这里是音乐人抱团的地方。多数的乐手要不是文工团、演艺圈子弟,就是四川音乐学院科班出身,他们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潮流信息。1988年,四川音乐学院的几位学生组成“黑马乐队”,几年后年轻的他们北漂改名为“指南针”,成为中国摇滚乐早期重要的一支乐队。1990年2月组建的21乐队可以说是成都第一批乐队的代表,乐队成立一周年之际,他们在成都工人体育馆举办专场,上了当时很多家报纸的报道。这些老玩家成为下一辈很多新手的老师,而传承仍在继续,所以成都的音乐制作更自由不拘,与广东的保守谨慎、北京的官样大气截然不同。身为成都音乐制作领军人物的杨波,对这些年的变化点滴在心头,他热爱音乐,希望用梦想家的姿态改变发烧友的审美,可能会搭上一些时间,会少挣一些钱,会丢掉一些机会,但是值得!
——END ——
 
相关问答
北京都有哪些企业
[回答]问题一:北京500强企业都有哪些啊?以下是500强在北京机构名单的企业名录列表美国特雷克斯总公司北京代表处雷神国际公司北京办事处西门子(中国)...
 
    		 
   			
    		
 
   
             
   
             
   
             
   
             
   
            